首页 > 图书中心 > 学术著作 > 学术 > 人文社科

工学博士供需之间的调适研究——基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视角-徐贞

工学博士供需之间的调适研究——基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视角

丛书名:无
著(译)者:徐贞
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顾丹凤
字       数:228千字
开       本:16 开
印       张:13.5
出版版次:1
出版年份:2024-08-11
书       号:978-7-5642-4520-7/F.4520
纸书定价:79.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本书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以就职于产业界的工学博士和企业雇主为研究对象,基于劳动力市场供求非均衡理论、多重制度逻辑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以高校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与培养为主线展开调研分析,围绕高校工学博士培养与产业界需求之间的契合与偏差这一核心问题,探寻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调适策略。基于研究,从政府、市场以及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高校工学博士培养与需求的调适策略。政府层面:发挥主导与调控作用,构建产教融合体系,适时调整培养要求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平衡;市场层面:实现融通与对接

  • 本书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以就职于产业界的工学博士和企业雇主为研究对象,基于劳动力市场供求非均衡理论、多重制度逻辑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以高校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与培养为主线展开调研分析,围绕高校工学博士培养与产业界需求之间的契合与偏差这一核心问题,探寻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调适策略。

    基于研究,从政府、市场以及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高校工学博士培养与需求的调适策略。

    政府层面:发挥主导与调控作用,构建产教融合体系,适时调整培养要求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平衡;市场层面:实现融通与对接作用,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工作格局与工作机制,为实现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层面:坚守主体和中心作用,明晰工学博士就业变化趋势,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寻求平衡以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成效。








  •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概念界定 4。
    第三节 文献综述 7。
    第四节 理论基础 17。
    第五节 研究设计 22。
    第二章 博士生教育及其职业面向的历史溯源 36。
    第一节 博士生教育的概貌及特征 36。
    第二节 国外博士生教育及其职业关联的历史变迁 39。
    第三节 1982年后我国博士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发展演变 45。
    第三章 多元职业环境及产业界就业趋势的显现 49。
    第一节 全球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的特征及成因 49。
    第二节 我国工学博士生就业偏好的特征 57。
    第三节 我国研究型大学工学博士的就业概况 62。
    第四章 产业界对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 65。
    第一节 产业界招聘工学博士的动因 66。
    第二节 产业界就职工学博士的工作内容与特征 69。
    第三节 能力素质需求现状及差异的定量分析 84。
    第四节 能力素质需求重要程度的质性分析 96。
    。
    第五章 高校对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培养 106。
    第一节 国家层面对博士学位基本要求的文本分析 107。
    第二节 高校层面对博士生培养目标规定的内容分析 113。
    第三节 院系层面对工学博士生能力素质培养过程的实证分析 118。
    第六章 能力素质需求与培养之间的契合与偏差 134。
    第一节 工学博士对产业界就职的适应性 135。
    第二节 能力素质在产业界的需求和高校培养之间的契合与偏差 142。
    第七章 高校工学博士生培养的价值、问题与调适策略 160。
    第一节 博士生培养的本意及价值 161。
    第二节 高校工学博士生培养的问题 163。
    第三节 促进高校工学博士生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调适策略 166。
    参考文献 173。
    附录 201。
    后记 210

版权所有(C)2023 天博网页版(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3664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6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