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学术著作 > 学术 > 经济学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张沁悦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丛书名:新思想研究丛书
著(译)者:张沁悦
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陈明
字       数:230千字
开       本:16 开
印       张:12.5
出版版次:1
出版年份:2025-02-12
书       号:978-7-5642-4582-5/F.4582
纸书定价:78.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凝聚了党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本书包括七个部分,全面梳理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发展动力、实践路径和制度支撑,并主要针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参考,对于促进我国的高质量发展也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凝聚了党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

    本书包括七个部分,全面梳理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发展动力、实践路径和制度支撑,并主要针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参考,对于促进我国的高质量发展也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 引言 /001。
    第一章习近平同志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004。
    第一节 新质生产力理论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孕育 /004。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005。
    二、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010。
    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012。
    四、加快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019。
    五、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增长动力 /023。
    第二节 新质生产力理论从提出到成形的论述 /025。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026。
    二、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026。
    三、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027。
    四、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遵循 /028。
    五、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029。
    第二章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创新要点与实践成效 /032。
    第一节 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理论范式创新 /032。
    一、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033。
    二、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系统回应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征 /035。
    三、全面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 /037。
    四、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创新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传导机制 /041。
    五、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全面战略部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支撑 /043。
    第二节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 /045。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 /045。
    二、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 /047。
    三、生产力要素不断优化,组合质量显著提升 /049。
    四、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052。
    五、新发展理念贯彻有效 /054。
    第三章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056。
    第一节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 /056。
    一、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 /057。
    二、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058。
    三、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060。
    第二节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 /062。
    一、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062。
    二、基本内涵是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064。
    三、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071。
    第三节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073。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将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 /073。
    二、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 /075。
    三、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078。
    第四章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遵循 /082。
    第一节 因地制宜原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 /083。
    一、因地制宜原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理念 /083。
    二、因地制宜原则要求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084。
    三、因地制宜原则要求遵循事物的动态发展规律 /085 。
    四、因地制宜原则强调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086。
    第二节 因地制宜原则秉承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贯方法 /087。
    一、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 /088。
    二、坚持系统观念 /089。
    三、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 /090。
    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092。
    第三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套整体协同的行动方案 /093。
    一、从实际出发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起点 /093 。
    二、先立后破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略顺序 /094。
    三、分类指导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动关键 /096。
    四、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是实践路径 /097。
    五、防止泡沫化、不搞一种模式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 /099。
    第四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探索 /100。
    一、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101。
    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102。
    三、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103。
    四、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105。
    第五章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108。
    第一节 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08。
    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109。
    二、面向经济主战场 /110 。
    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111。
    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112。
    第二节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113。
    一、明确国家战略科技主体力量分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113。
    二、强化主体间动态反馈机制,推动协同创新 /116。
    三、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助力创新发展 /117。
    四、优化央地协同,因地制宜布局区域创新网络和创新高地 /119。
    第三节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123。
    一、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24。
    二、建设高水平科研支撑平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127 。
    三、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129。
    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130。
    第六章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32。
    第一节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132。
    一、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133 。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36 。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37。
    第二节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140。
    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140。
    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142。
    三、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144。
    第三节 因地制宜布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146。
    一、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146。
    二、加大中西部地区产业扶持力度,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47。
    三、深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148。
    第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152。
    第一节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53。
    一、新型举国体制的定义与内涵特征 /153。
    二、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原则 /156。
    第二节 构建全产业链综合发展治理体系 /159。
    一、加强新兴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159。
    二、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61。
    三、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安全、环保等制度约束 /164。
    四、实现产业联动与资源整合的综合协调机制 /167。
    第三节 加快推进保障生产力要素及组合优化跃升的体制机制改革 /169。
    一、加快明确新要素所有权归属,推进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形式创新 /169。
    二、适应劳动组织形式创新,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 /173。
    三、构建新型劳动者发展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75。
    参考文献 /178

版权所有(C)2023 天博网页版(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3664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6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